春去夏來,品嘗春茶仿佛還是昨天的事。今年5月21日是第二個“國際茶日”,在這一時節,海南茶樹冒出了第二輪新芽,茶農們為夏茶的采摘做好了準備。
說到海南的名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白沙綠茶、五指山紅茶,它們的原茶料中都有海南大葉種的身影。海南大葉種是海南的野生茶樹種類,屬于稀有瀕危茶樹種,對研究海南茶樹的起源與進化有重要意義。
但是海南大葉種的身世背景跌宕起伏:由它和云南大葉種制成的海南紅碎茶,曾出口遠銷歐美,在英國舉辦的世界紅茶評比中榮獲金獎。在歷史高峰期,海南大葉種的種植面積一度超過1.3萬畝。
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近30年來,隨著種茶面積的縮減,以及高產、高香的外來品種的引進,曾經蜚聲國際的海南大葉種沉寂下來。但看到了它的研究價值與發展潛質,學界、茶界的專家與企業已經開始行動,該如何保護與發展海南原生茶樹種質資源,如何在做大海南茶產業過程中向質量與品牌要效益?海南大葉種有可能躋身中國名茶之列嗎?
出身不凡 500年歷史記載的珍貴種質資源
為了一睹野生海南大葉種的真容,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五指山市水滿鄉,在雨林腹地里看到了多處、小面積分布的野生海南大葉種茶樹群落。其中在海拔1110米處,有一株高約10米、胸圍將近1米的古茶樹,印證了《海南島志》中“樹大盈抱”的記錄,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最大的葉片接近成人巴掌的大小。
說起來,如今看似低調無名的海南大葉種,在海南茶史上卻曾是絕對的主角。因茶香獨特,野生的海南大葉種茶葉不僅是當地百姓喜愛的飲料,還是上供京城的土特產。在明代,百姓將茶葉與茱萸、芎、八角和茉莉花等一起烹煮飲用。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成書的《瓊臺志》中,記載了“芽茶”和“葉茶”作為“土貢”被征調京城,攤派的州縣幾乎涵蓋全島的歷史。
海南大葉種茶味有多香呢?清末宣統年間的《定安縣志》記錄了當時以產地命名的4種海南野生大葉種茶——南閭嶺茶、思河嶺茶、水滿峒茶和龜嶺茶,其中南閭嶺茶味清甘,有“甜茶”之名,“味匹武夷,甚堪辟瘴”,思河嶺茶味甜勝過南閭嶺茶,水滿峒茶“氣味香美,冠諸黎山,久已有名”。1933年問世的《海南島志》也提到:“本島所產茶葉……其中最有名之茶,為五指山水滿峒所產,樹大盈抱,所制茶葉氣味尚清。”從這些寥寥數語里可以看出,海南野生大葉種茶葉以水滿峒(今五指山市水滿鄉)茶的品質最佳。
即使從營養價值上來說,海南大葉種的表現也毫不遜色。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各地的茶葉都被送到杭州茶葉研究所進行檢測。當時的杭州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韓寶瑜對海南日報記者回憶道,由水滿地區所產的大葉種茶葉,茶多酚含量達到38%-42%,“茶多酚的含量高,滋味更醇厚,會給人明顯的苦后回甘的口感,自然發酵制作成紅茶后,鮮爽度和甜香氣也會發展得更好。”
有學者考證,20世紀50年代末期,海南逐漸有了人工栽種海南大葉種茶樹的歷史記錄。“栽種的海南大葉種茶樹生長快,發芽早,持嫩性強,每年最多可采七八輪,與中小葉種相比,屬于芽重型品種;其抗病蟲力強,與云南大葉種相比,更適應于海南高溫、高濕、干旱地區種植。”西南大學特聘副研究員、云南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海南省茶葉學會(海南省茶葉協會)秘書長、《海南茶事》的作者陳德新說,“從成茶品質來看,海南大葉種所制的五指山紅茶,湯色紅艷明亮,滋味清甜鮮爽,香氣為甜蜜香、五谷香及紅薯烤香。”
這番香氣與滋味逐漸為更多人賞識。20世紀80年代,海南大葉種迎來高光時刻——1985年,由云南大葉種茶和海南大葉種茶合璧而成的海南紅碎茶,在英國舉辦的世界紅茶評比中榮獲金獎,而后更是遠銷歐美,風靡一時。但此后經年,海南大葉種茶卻沒有抓住出口創匯的機遇實現品牌與口碑的升級,海南紅碎茶與它的傳奇逐漸銷聲匿跡。
困境當前 家底未摸清、品種難培育、種植面積萎縮
作為已被國際市場驗證了品質的海南大葉種,為何發展軌跡一度缺乏后勁?我們有必要回到1958年尋找答案。
據1995年版《瓊中縣志》記載,1958年,水滿鄉開辦了五指山茶場,開始了工廠化加工海南大葉種茶葉的歷史。水滿鄉方好村88歲的王啟彬是當年的第一批茶工之一。他回憶道,茶場人工培育海南大葉種茶樹,用種子培育的樹苗成活率極低,即使順利存活,也需要3年才能采摘茶青。
即便人工培育難度大,繼五指山茶場之后,海南中部山區還是陸續建立了通什、嶺頭、白馬嶺3個茶場,進一步擴大海南大葉種的種植面積。到1988年,海南大葉種茶年產干茶接近8000噸。再后來,海南農墾系統開始種植茶葉,1992年墾區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0.92萬畝,其中海南大葉種面積超過1.3萬畝,還引進了云南大葉種等外來品種。
然而,接下來的近30年,海南種茶面積卻逐步萎縮。目前全島茶葉種植面積僅余2.8萬畝,其中,海南大葉種的種植面積也縮減至不足9000畝,種植地區集中在五指山水滿鄉。
“海南種茶面積的縮減,既有市場需求變化的因素,也有產業轉型的原因,如紅茶轉綠茶和改種橡膠等。”陳德新說,“歸根結底,還是對海南大葉種這一本土原生珍貴茶樹資源的認識不夠,技術提升不足,缺乏自信和遠見所致,而引進高產、高香的外來品種,也勢必對海南大葉種的發展造成沖擊。”
另一方面,學界和業界對海南野生茶樹資源的調查,特別是對海南大葉種的區域性調查和成分檢測,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研究員陳亮說,迄今為止,這些調查仍未摸清海南野生茶樹資源的分布和存量,也未選育出高產、穩定的優良品種。陳德新在《海南大葉茶呼喚科學保護與應用》中亦寫道:抗高溫,抗干旱,抗病蟲害,且制茶品質優良的海南大葉種單株良種,迄今尚未選育出,目前僅限于室內鑒定分析工作。
研究認識不足、生產技術有限、心態搖擺不定……種種原因,讓海南大葉種在輝煌絢爛過后幾近踩了剎車。
破局之路 加強種質資源研究、擴大種植面積、提升茶葉品質和制茶工藝
近年來,認識到本土茶樹品種的潛在優勢和競爭力,海南各地正在積極謀劃擴大海南大葉種茶的規模。
五指山市政府2021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該市的海南大葉種茶樹種植面積為7494.2畝。全市茶葉種植、經營、加工企業共29家。茶料滿足不了產能是常態,目前五指山市已將擴種海南大葉種的計劃提上議事日程。
此外,海南農墾熱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海江介紹,當前海南農墾地區分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等地種植海南大葉種,與云南大葉種混種的總面積約1250畝。
除了擴大種植面積,在提升茶品方面,已有企業先行一步。比如海南天然茶葉有限公司,選擇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白沙農場境內的隕石坑里,開辟海南大葉種種植區,通過枝條繁育和人工馴化,已種植150畝。隕石坑內含有豐富礦物質的生長環境,為這里的海南大葉種增添了一份“隕石坑”特色。
綜合上述來自海南農墾、五指山市以及茶企的數據,海南大葉種目前的種植面積尚不足9000畝,包含新栽種和未能采摘的茶樹苗。這樣的種植規模,對做大海南大葉種茶產業仍然不足,但要做強品牌,卻未必靠拼量。
鑒于海南大葉種的獨特性和稀缺性,有業界人士認為,其產品應走中高端和精品路線,向質量、品牌要效益。就像云南普洱的“山頭茶”、廣東潮州的鳳凰單樅和安徽黃山的太平猴魁一樣,海南大葉種的茶葉也可以按不同區域、不同特色進行制作和包裝,如古已有之的南閭嶺茶、思河嶺茶,特別是歷來口碑最好的水滿峒茶。
作為海南熱帶茶區的祖輩級、特有品種,海南大葉種一直是學界的熱門研究對象。
“海南大葉種是我國最南端茶區的當家品種,有著與我國其他茶類所不同的品質,屬稀有瀕危茶樹種,應該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合理應用。”陳德新說。
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基礎,是對海南大葉種有深入而系統的認識。對此陳亮認為,應對五指山等地的海南大葉種開展專業的調查,收集各種類型單株,建立規范的種質資源圃,從中選育出數個茶葉品質優且相互補充、茶樹發芽期不同的海南紅茶優良新品種,“與此同時,應由地方政府劃定一些區域,保留典型的海南大葉種群體茶園,在野生茶樹比較集中的原始森林區域建立原生境保護點,遷地保存與原生境保護相結合,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利用五指山的海南大葉種質資源。”
這方面,華南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亞輝已經開始了相關研究。他正在對從五指山、鸚哥嶺等地收集到的海南大葉種茶樹進行繁殖培育,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種植管理,優選出一批良種,“優選品種、加強馴化,是提高其生產能力的根本途徑。”黃亞輝認為,“鑒于這一茶樹品種制作紅茶的明顯優勢,海南大葉種將來完全可以生產出高檔紅茶,躋身中國名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