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記者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了解到,國家木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開綿團隊針對木薯糧飼化產業關鍵技術取得了新突破。李開綿在接受海財經·證券導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團隊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技術成果效益及應用前景。
李開綿表示,海南種植木薯具有天然氣候優勢,周年可種植木薯。項目團隊在木薯基因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的基礎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本次木薯糧飼化產業關鍵技術取得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團隊整合多種育種技術,在耐采后生理性腐爛、抗朱砂葉螨及高抗花葉病木薯品種(系)選育上取得新的突破;其次,針對木薯變性淀粉原料穩定性差、技術集成度低和效益不高的難題,集成創新木薯糧飼化利用的加工關鍵技術拓寬了木薯產品應有領域,助力產業提質增效;最后,集成創新可轉移的木薯輕簡化技術,實現了我國從資源輸入國向品種和技術輸出國轉變,促進轉化成果在國外再次集成創新利用。
利用木薯莖稈基質栽培食用菌-榆黃蘑和平菇。
據李開綿介紹,成果實施以來,分別在海南、廣東、廣西、柬埔寨、烏干達和剛果(布)等地開展新品種和糧飼化加工技術的示范推廣,近三年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4.14萬公頃,新增銷售額12.18億元,新增利潤1.12億元。該成果的實施,構建了境外我國品種和技術推廣模式,為“一帶一路”倡議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熱帶種業的發展提供范例。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強科研團隊與企業的合作,推進木薯糧飼化,推廣輕簡化生產技術,為打造‘一村一品’提供技術支撐,服務海南鄉村振興。”李開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