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過季后怎么辦?”眼下,隨著黃皮采摘進入中后期,儋州市大成鎮南吉村的符在明隱隱擔憂。在村里從事民宿、餐飲業的他,6月底前往廣東省深圳市尋求合作。
“我正在與合作伙伴就黃皮深加工進行洽談,以延長黃皮生命周期,為民宿等產業積蓄人氣和財氣。”在符在明看來,民宿除了本身的建設,還需要和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省旅文廳和省旅游民宿協會匯總數據表明:截至2022年6月,全省共有鄉村民宿371家,同比增加21家。
總體看,我省民宿業增勢良好,但品牌、內容、渠道和營商環境等方面還有堵點難點。如何破解和突圍?近段時間,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寫好“山海林田”文章
規避“百宿一面”
在民宿總量增多的情況下,如何規避“百宿一面”?我省不少民宿經營者正在積極探索。
6月30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海上疍家民宿二期現場,老板郭玉光正忙于民宿擴建工作。
“建在漁排上的‘海上民宿’對游客很有吸引力,我們一期民宿項目設有4間房,今年以來入住率超過80%。”郭玉光說,他通過村漁排協會帶動村民一起發展,不但擴建二期14間民宿房間,而且要打造“海上餐廳”。
“學而山房”民宿的主體建筑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海南黎母山林業公司子弟學校,共有12個房間。“我們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在‘研學游’方面進行探索。”瓊中“學而山房”負責人張春麗說,在“研學游”方面,他們依托熱帶雨林資源,主要做好融入藝術的自然科普,組織學生在山林和鄉野之間開展生態研學。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響水鎮合口村的民宿,同樣利用閑置校舍建設“合口書苑”共享農莊項目。該村駐村第一書記袁春竹介紹,該農莊突出黎族文化特色,吸引“候鳥”人士和游客觀光體驗。
盤活臨高縣東英鎮黎安村荒地的陳江豪,是該村“耕讀山房”民宿的負責人,主要經營耕讀文化勞動教育基地,并推出鄉村稻田音樂節等項目。
“民宿行業要寫好‘山海林田’文章,關鍵是因村制宜,力避同質化,注重融入特色文化,激活特色資源。”省旅文廳有關負責人說。
破解“四難”瓶頸
需要各方協同發力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民宿業依然存在“四難”:一是用地難。新建報批和土地使用是民宿企業普遍存在的難題。
二是辦證難。部分民宿沒有完整合規的經營證照,原因在于部門聯動辦證難以協調,以及部分小體量或鄉村自辦的民宿企業對日常經營政策不熟悉或心存僥幸。
三是營銷難。民宿對強勢門戶平臺過分依賴,導致抽傭高、限制多;平臺規則復雜、時效性短,這讓未能配備年輕化營銷團隊的民宿企業感到為難。
四是用人難。民宿所在的偏遠鄉村,無法長期留住青年人才,且民宿企業薪酬低、缺乏職業規劃及專業培訓,人才的職業晉升易觸到“天花板”。
對此,民宿業怎樣才能突圍?
“要跳出民宿看民宿,注重產業協同。”符在明認為,一方面要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讓農產品過季不“過氣”;另一方面要發動更多村民做民宿,發揮規模效應。
張春麗建議,建立全省統一的民宿推介平臺,共享資源,打包對外,讓星星點點的眾多民宿發揮“一線串珠”的整合優勢。
針對我省民宿業“四難”和品牌不夠響亮、內容不夠豐富的狀況,省旅游民宿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民宿評級專家組成員徐洋提出要多管齊下:通過評級工作,促進民宿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各部門、市縣要發揮協同效應,共同為民宿提供規劃、指導、扶持、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切實化解民宿業面臨的難題;民宿業不但要做出特色、做足內容,而且要做好渠道推廣、活動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