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吊羅山片區雨林深處,林木高低錯落、相互依附。一株蘭花在苔蘚中挺立綻放,三片花瓣由黃色向橙紅漸變,異常美麗。這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專家黃明忠發現的蘭花新品種——凌氏石豆蘭。
海南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尤其豐富。自2019年啟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以來,該國家公園至少已發現30個新成員,包括11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和13個大型真菌新種。
6月22日是世界雨林日,海南日報推出跨版報道,展現海南省3年多來,積極修復整合自然保護地、開展系統生態修復、健全科研和監測支撐體系等,將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越織越密的成果。
加強整體保護,落實生態搬遷
清晨時分,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斧頭嶺,海南長臂猿在樹叢中蕩躍覓食,沿著人工拉起的繩索穿過滑坡地帶,進入另一片樹林區域。
隨著海南長臂猿家族群的擴大,它們需要更廣闊的棲息空間。將海南長臂猿的潛在適宜棲息地進行更新、撫育,讓其快速轉化為現實棲息地,是目前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加強熱帶雨林的整體保護,整合海南島中部的尖峰嶺、霸王嶺等自然保護地,把保護地用生態廊道連接起來,納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保護區域,解決保護地之間人為割裂、保護空缺等問題。
據介紹,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整合20個自然保護地,為野生動植物的繁衍提供更加完整的生態空間。
6月6日上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五指山市)安置點迎來了首批搬遷的村民,40戶村民從已劃定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區的老村搬出,遷入新家。
為加強對熱帶雨林系統修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位于核心保護區的村莊開展生態搬遷,并將拆除居住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打通動植物的物種遷徙、傳播通道。
熱帶雨林的森林生態質量是保障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礎。在我省林業部門的支持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正在開展科研項目,通過人工促進修復受損害的天然林和受干擾的次生林,逐步恢復熱帶雨林的生態系統。
建設“智慧雨林”,強化執法巡護
在霸王嶺片區核心區域,320臺紅外相機和19臺實時監測攝像頭隱藏在山林里,布置下了“天羅地網”,只要有人或野生動物經過,就會被監測、拍攝到。
“‘智慧雨林’項目啟動以來,我們采用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卡口監控相機、振動光纖等多種技術,逐漸形成了全天候不留盲區的監測防護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智慧雨林”項目工作人員何聰介紹。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的監測體系,納入國家林草局的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全面掌握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和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變化。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還依托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進一步加強熱帶雨林、海南長臂猿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科研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建立更為嚴格的執法制度,強化對熱帶雨林的全面保護。我省還將進一步修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巡護管理等制度,建立網格化的巡護體系。加強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相關市縣國家公園執法隊伍建設,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對原始熱帶雨林、季雨林、珍稀瀕危動植物原生群落和生境,以及寶貴的遺傳資源實施最嚴格的保護。
?。êD先請蠛??月21日訊)
關于生態搬遷
一起來看看海南這些市縣的做法吧
東方東河鎮苗村:留下好生態 走向新生活
■ 海南日報記者 張文君 特約記者 方宇杰
“等拿到鑰匙,我們一家就將搬去安置區,體驗新生活。”6月20日,東方市東河鎮苗村村民陳文秀正忙著做搬家前的準備工作。很快,他們一家5口人就將搬到150平方米的搬遷安置房里。
苗村是東河鎮唯一的苗族聚居村,村莊三面環水、遠離城市,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是難題。
為更好地安置苗村村民,東方于2020年開工建設東河鎮苗村搬遷安置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共建設安置房168套。目前房屋與配套設施已建設完成。
走進苗村安置區,一排排整齊、嶄新的住宅樓映入眼簾,道路平整寬闊,每家每戶的院落頗有民族文化特色。
“搬到安置區后,村民不僅生活變得便利,還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教育等資源。”東河鎮副鎮長麥名衛說,這里距離東河鎮中心衛生院僅10分鐘車程,就醫很方便;周邊有2所中心幼兒園、2所小學、2所初級中學,可有效保障苗村適齡學生上學。
據了解,在市、鎮政府動員下,苗村村民已全部簽訂搬遷補償安置協議,當前苗村正有序組織村民分批進行搬遷。
麥名衛介紹,為了解決苗村村民的產業發展需求,當地除了分給村民每人生產用地外,東方市委市政府還自2022年起,連續5年,每年撥付200萬元用于苗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給予每人生產生活安置補助。此外,同步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引導村民就業,讓村民生活更有保障。
?。êD先請蟀怂?月21日電)
五指山市暢好鄉毛慶村:不僅是挪地 更是“挪”觀念
■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接送孩子方便了,出門就是市區。”連日來,每次和別人說起這事,五指山市暢好鄉保國村毛慶村民小組村民張桂女總是十分開心。6月初,她從遠離市區30公里、車程1個小時的毛慶村民小組,搬進了靠近市區的新建生態搬遷小區。
眼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五指山市)安置工作正加快進行,5個村民小組143戶491人的搬遷安置本月底就要完成,后續就業崗位安排等工作正有序進行中。
這次生態搬遷對五指山市來說,困難不小。“這兩年正值村民的檳榔產業豐收,加之老人較多,適應新環境并不容易。”五指山市林業局局長張圣說,搬遷不僅僅是挪地,更是“挪”觀念。
隨著生態搬遷工程的建設,當地有關部門結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檳榔產業轉產清退等工作,加大頻度走村入戶,及時響應村民需求,幫助解決就業難題,人性化施行“過渡期”等搬遷幫扶政策。為了減輕村民的生活負擔,政府配套提供教育、醫療等政策和水電費用減免等優惠。
目前,在五指山各級黨員干部的帶頭下,五指山市生態搬遷安置戶簽約數已經超過80%,首批40戶村民已經入住新居。
張圣說,政府部門將繼續扎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落實落細惠農政策,讓老百姓在享受更好生活環境的同時,依托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現代化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等政策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徹底扭轉村民的觀念。
?。êD先請笪逯干?月21日電)
保亭什玲鎮水賢村、什東村:助村民增收 免后顧之憂
■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6月21日上午,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水賢小學,學生們正趁著課間聊天。這所僅有7名學生的鄉村小學位于山腰處,生源地是山上的什東村民小組和水賢村民小組,而村子距離鎮墟,有著近一個小時的車程。
附近上山的路窄,會車都比較困難,有時候雨天碰上山體滑坡,路還會堵上,村民就醫上學尤為不便。
什玲鎮位于吊羅山下。該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涉及生態搬遷的村莊分別為抄寨村下轄的水賢村民小組和什東村民小組,水賢村民小組是黎族村莊,什東村民小組是苗族村寨,人口共68戶357人。目前,兩村的生態搬遷安置區項目建設正在收尾。
海南日報記者在安置區項目現場看到,一棟棟分別繪有黎族和苗族圖騰的兩層小洋樓錯落有致,按人均建筑面積不超過35平方的標準建設,分為3種戶型。安置區項目還有籃球場、商業街、公共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保亭縣委、縣政府在傾聽村民訴求過程中,落實生態搬遷“人性化”舉措,劃出集中安置生產用地,用于發展種養業。與此同時,縣政府統籌生產扶持資金,給予一定的生產補貼,連續扶持5年。
“之前村民在山上都是種植檳榔、橡膠、黃膽、益智等經濟作物。下山后,什玲鎮計劃引導村民發展沉香種植產業,通過讓企業提供種苗、技術支持,助力農民獲得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什玲鎮生態搬遷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保亭正全面加快推進生態搬遷工作,預計搬遷工作可于7月底全面完成。 (海南日報保城6月21日電)
白沙牙叉鎮新高峰村:施致富“蘑”法 書產業新篇
■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新高峰村,50多棟聯排兩層民居錯落有致。6月21日一早,年近六旬的村民符國華推開前庭大門,一大片蔥郁的橡膠林映入眼簾;往后院望去,成壟的茶園盡顯生機,數條蜿蜒的水泥干道直通向僅四五公里開外的縣城。
為了更好地助力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2020年底,位于鸚哥嶺腹地的白沙南開鄉高峰村實施整村生態搬遷,包括符國華等110多戶村民搬遷至此,住進了新居,過上了新生活。
除給予村民一定數量的橡膠林外,白沙有關部門還長遠謀劃,引進優質農企,以“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在啟動生態搬遷工作的同時,投入資金建好50余畝菌菇種植基地,幫助該村發展集體經濟產業。
“我們種植的紅托竹蓀營養價值高,口感好,適合炒、燜、燴、涮等多種烹飪方法,具有較好的食補效果;它生性也喜陰涼,適合在成片的橡膠林下種植。”新高峰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古海明介紹,該村菌菇產業由合作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及包銷,2021年第一輪收成共計1萬余斤,產品大多銷往省外,每斤市場價為80元至100元,產業前景十分可觀。
據介紹,自2021年10月起,在幫扶部門及企業的支持下,新高峰村整合資源將菌菇種植基地的規模擴大至160多畝,并動員村民積極投工投勞,于今年2月陸續迎來好收成。
而在南開鄉原高峰村,除部分建筑被保留下來用于開展熱帶雨林科研及生態研學活動外,大多房屋及附屬物已被陸續拆除,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里的動植物騰出更寬廣的生長新天地。(海南日報牙叉6月21日電)
什么是熱帶雨林的
“四最一寶庫一塔雙遺產”
“四最”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類型最多樣、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
“一寶庫”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
初步統計有野生維管植物3653種,占全國的11.7%
其中海南特有植物419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7種,有陸棲脊椎動物資源540種,占全國的18.62%
其中海南特有野生動物23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14種
“一塔”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全島生態制高點
是海南三大江河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主要江河的發源地
也稱為海南的“三江源”被譽為“海南水塔”
“雙遺產”
指海南正在申報“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
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特有珍稀瀕危動物,被列為我國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一夫二妻”配偶制,平均兩年一胎、一胎一只,喜歡在拂曉鳴叫5到20分鐘。聲音由低到高、由緩到急,它是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其生存狀態直接表明國家公園保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