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海南始終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近日,記者探訪五指山市多個鄉村,下面就跟隨鏡頭了解當地如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綠色生態產業,走出一條青山變“金山”的鄉村振興路徑。
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和茹手工茶坊里,茶香滿溢,村民王菊茹正在炒制新鮮采摘的茶青。在這個全村常住人口只有33戶128人的小村莊里,種植有600畝大葉茶,增收效果喜人。
在這里,茶園屬于分散型,茶農對茶樹實行粗放型管理。也正是這樣生態化的管理方式,讓毛納村的手工茶顯得較為獨特??恐@樣的方式,毛納村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2萬元,有的農戶靠種茶年收入數十萬元。
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找準了將“綠水青山”變現的準確道路。利用山地氣候優勢,大力推廣本地傳統茶葉品種,原先的家庭作坊式手工炒制成了城市消費者口中的“純天然、原生態”,隨著“全域旅游示范村”的推進,村里游客絡繹不絕。
產業有發展,村民有奔頭。在五指山,部分村莊的種植方式較為單一,為了改善這種“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產業結構,五指山市還積極引導。以水滿鄉牙排村為例,鄉村振興工作隊就鼓勵村民將檳榔樹下空閑的林地種上茶葉、益智等作物,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短平快”的種植模式也讓村民多條生財之道。
讓生態優勢變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五指山市的特色產業發展就是生動實踐。近年來,5個脫貧市縣分別確立了主導產業,每個主導產業都有經營主體帶動。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6元,名義增長11.0%。全省各地也正通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要素配置,讓鄉村振興根基更牢;通過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這一主體,讓鄉村振興動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