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是“垃圾”,只能燒?當然不是!放對了位置,小秸稈也是一項大產業。
5月11日,走進位于瓊海市嘉積鎮的海南益芝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基地,一排排高高的架子上擺滿了圓柱形枕狀菌包,菌菇的氣味撲鼻而來。這是該公司生產秀珍菇的基地。
秀珍菇與秸稈有何關聯?答案就在菌包上。
該公司總經理鄒漢亭透露,秸稈回收后,經粉碎、加料攪拌、發酵、裝袋、高溫滅菌、接種等程序制成菌包,可以培育出蘑菇、靈芝,“秸稈透氣性好,是制作菌包最好的原料。”
在秸稈制成的菌包里,秀珍菇長得又快又好。“菇發出來后,幾個小時就得摘。”鄒漢亭說,一個用7斤秸稈粉末等制成的菌包,能產出5斤秀珍菇,“基地每生產1000個菌包,約需秸稈2000斤。”
不過,7斤的菌包中剩下的2斤渣質怎么處理?“剩下的可是上好的有機肥。”鄒漢亭解釋道,菌包中的糖分、纖維素等在種植秀珍菇的過程中已經被消耗,剩下的物料中富含有機質以及氮、磷、鉀等,還田使用既肥田又環保。
蘑菇、靈芝等高價值作物,再加上高品質有機肥共同構成了秸稈離田產業鏈,實現全流程綠色利用。
這項產業成為了嘉積鎮黃崖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柱。由秸稈原料制成的菌包提供給村民,再由農技人員指導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的林地種植培育,最后由公司以保底價收購。
“今年到目前為止,只收到1萬噸秸稈,缺口很大。”鄒漢亭告訴記者,公司生產基地占地面積約120畝,每年需求20萬噸至30萬噸。如果收不到足夠的秸稈,公司只能收購椰糠、樹皮等作為替代。
記者在基地里看到,環衛工人在城市保潔中收集的枯枝落葉等綠化垃圾,也被拉到該基地進行產業化利用。這些綠化垃圾在經過專業設備粉碎處理后,也能成為菌包原料以及有機肥。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生產10萬噸有機肥,將消耗約25萬噸各類秸稈。”鄒漢亭告訴記者,為了鼓勵農戶將田間的秸稈送來基地,該公司以秸稈、有機肥2:1的比例向農戶置換秸稈,“每送來2噸秸稈,我們就置換1噸有機肥。”
瓊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尚艷雙介紹,目前該市已全面發動黨員干部下田頭、問農戶,做好秸稈禁燒與回收工作,通過秸稈循環利用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等問題,同時扶持綠色產業發展。
記者了解到,省農業農村廳日前也印發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指導方案,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因地制宜、整縣推進的原則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其中探索符合市縣本地實際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將是近年該項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省里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這是我們加速發展的好機會。”鄒漢亭說,當前海南有機肥市場需求旺盛,企業正擴充產能,擴大產業規模,“新進的生產線設備正在安裝,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我們希望讓秸稈成為一項重要的綠色產業,帶動更多農戶成為綠色循環農業的受益者。”